第(1/3)页 元光二年, 东方的大汉皇帝在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后,终于大刀阔斧的掀起了自己的第二次革新。 对内, 他撤去了很多老臣的职务,强令他们回家养老。 随即,他又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独尊儒术,表彰六经”的主张—— 虽然这位大儒在江都之时,有过跟两位隐世的贤人展开激烈的辩论并且落败; 之后动用儒家传统,高举公羊儒大复仇的旗帜,以四十岁的高龄对两位八十岁的壮士发起比武挑战却也惨遭落败的经历。 但这并不妨碍他坚定自己的主张。 在“天人感应”这方面,他的确可以退让。 但在“大一统”上,他宁死不屈! 对此, 孟轲和荀况这两个老鬼也没有办法。 在逼迫董仲舒将其主张中太过涉及鬼神的内容进行修改后, 他俩便拂袖而去,懒得再跟他多纠缠了。 只是私底下, 商鞅韩非几个法家凑在一块,仍旧会忍不住的抱怨: “这两个老东西,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 不过, 他们心里也明白, 在天下太平安定的时候, 儒、道之说,的确比法家要更加吸引他人。 人都是有惰性的。 治乱世可以用重典,那是因为再严苛的法度,也比没有法度要好。 但乱世过去, 谁还愿意遵守旧时的规矩呢? 何况儒家“君君臣臣”的主张, 也是符合君主统治要求的嘛! 要不然, 年轻气盛的天子刘彻,又凭什么接受儒家呢? 他就是要用扶持儒学,打击黄老的方式,告诉天下人一个道理: “朕作为大汉皇帝的权力,是无限的!” “你们这些上上下下的官吏、豪强、游侠,随意勾结不奉法令,朋党比周武断乡曲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而在此之后, 为了展示自己的决心, 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进一步的打压朝堂上的守旧之臣, 皇帝跟自己那些同样年轻气盛的伙伴们,进行了许久的军棋推演,最后率军奔赴马邑,成功在那里,对匈奴进行了一次伏击。 他用对外军事的胜利, 证明自己并不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天子。 他是可以战斗的, 他是不怕战斗的! 朝野因此叩拜在他脚下,承认这位年轻帝王,的确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统治能力, 匈奴人也因此震怒。 于是, 当汉朝内部因为革新而出现剧烈变化时, 漫长的汉匈战争,也伴随着无尽的烽烟,还有那纷乱的马蹄声,拉开了帷幕。 生活在中原的君子们在用将近六百年的春秋战国的混战,消化完了大江大河附近的广袤土地,并逐步将岭南收入怀中后, 再次向更加遥远的地方,展开了探索和扩张。 他们就像啄破自己蛋壳的雏鸟一样, 毅然决然的跨过长城界限,迎接一个民族全新的阶段。 第(1/3)页